审计入门基础:认定
作者:Kenny
引言
审计是一项严谨且逻辑性很强的工作,按照审计准则执行的每一个审计程序,都有它的意义......
目标是什么?
审计目标分为总体审计目标和具体审计目标,对于一个刚入职的小朋友来说,总体审计目标似乎距离你有一些遥远.......
注会教材中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定义如下:
具体审计目标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审计程序以确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披露层次认定是否恰当
通俗来说,就是你需要执行审计程序,从而确定财务报表中的每个项目披露的对不对。
什么是“认定”?
现在你已经知道你的具体审计目标了,为了更好帮助注册会计师们去完成具体审计目标,因此诞生了“认定”这个抽象的概念。
只有知道每个项目在哪些“认定”中更有可能发生错报,注册会计师才能够针对性去执行审计程序。
注会教材中对认定的描述如下:
认定,是指管理层针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 作出一系列明确或暗含的意思表达
明明每个字都认识,但为什么连起来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进行简单的中译中工作后:认定就是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内容的**“声明”**,通过这些声明告诉大家,我们编制的报表是真实可信的。
你似乎有了一些概念,但这些概念好像还是有些抽象。让我们来举几个例子,来更好理解:
上市公司很关注财务报表的数据是否漂亮,为了给投资者信心,会尽量美化自己的利润。而增加利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自己的收入。
因此在上市公司的审计中,营业收入的“发生”认定发生的错报的可能性远大于“完整性”认定。
所以,在上市公司的审计中,针对营业收入的审计,注册会计师会针对“发生”认定去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
有哪些认定?
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利润表的项目对应的认定不完全相同。
注会教材中将他们分类为关于期末账户余额及相关披露的认定和关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事项及相关披露的认定
关于期末账户余额及相关披露的认定(也就是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认定):
认定 | 含义 |
---|---|
存在 | 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 |
权利和义务 | 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 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 |
完整性 | 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披露均已包括 |
准确性、计价和分摊 |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相关披露已得到恰当计量和描述 |
分类 |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巳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
列报 |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已被恰当地汇总或分解且表述清楚, 相关披露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下是相关的、可理解的 |
注会教材中写的已经很清晰了,但似乎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是有点深奥和难懂,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六个认定都意味着什么。
- 存在:存在认定似乎比较好理解。当存在认定发生错报时,意味着这个项目“不存在”,也就是高估了这个项目。例如,存货监盘程序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了解存货的存在认定是否发生错报,也就是了解被审计单位账面的存货是否真实存在。
- 权利和义务:简单而言,就是说明这些资产属于是公司(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的。一个易错的点:监盘程序通常不能确定资产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存在错报。例如被审计单位的房屋,通常是通过检查房产证的方式来确定它的权利和义务。
- 完整性:与存在认定相对应。当完整性认定发生错报时,意味着这个项目“不完整”,也就是低估了这个项目。例如企业刻意隐瞒负债时(例如应付账款、短期借款),负债的完整性认定就发生了错报。
- 准确性、计价和分摊:众所周知,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当企业的项目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基础时,往往就会被认为是违反了“准确性、计价和分摊”认定。例如,企业没有按照受益期间分摊费用。或者企业没有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跌价准备等,都会被认为是“准确性、计价和分摊”认定发生错报。
- 分类:分类认定更加侧重于流动性和性质的分类是否正确。流动性指的是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分类是否正确,例如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需要重分类到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就属于分类认定。而性质指的是资产、负债是否根据其性质而被正确归类,例如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的项目如果仍然在在建工程列示,那么就属于分类认定的错报。
- 列报:列报认定更加关注报表的披露是否清晰、完整。因为这个认定过于宽泛,因此在注会考试中,一般不会涉及。
认定之间互相都有联系,因此当一个认定发生错报的时候,通常意味着其他的认定也可能存在错报。例如已经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已经完工)的在建工程没有结转至固定资产时,除了分类认定发生了错报,在建工程的存在认定、固定资产的完整性认定也都发生了错报。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事项及相关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也就是利润表项目的认定):
认定 | 含义 |
---|---|
发生 | 记录或披露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 且这些交易和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有关 |
完整性 | 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 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披露均已包括 |
准确性 | 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 相关披露已得到恰当计量和描述。 |
截止 |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 |
分类 | 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
列报 | 交易和事项已被恰当地汇总或分解且表述清楚, 相关披露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下是相关的、可理解的 |
由于利润表是发生额的概念,因此涉及到的认定与资产负债表的认定存在部分差异。
- 发生:与资产负债表中”存在“认定”类似,“发生”认定发生错报时,同样意味着发生额出现了高估。
- 准确性:在利润表中,“准确性”认定替代了“准确性、计价和分摊”认定,准确性认定关系到利润表项目的金额是否准确,发生错报时,通常也会影响到项目的其他的认定。
- 截止:在损益类科目的审计中,通常会针对截止认定进行“截止测试”,截止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损益科目的所属期间是否准确。
总结
在了解了这些不同的认定后,小朋友们在执行审计程序时,也可以思考一下每一个程序是为了覆盖哪些认定。
参照上年底稿照葫芦画瓢固然可以很快完成审计工作,但是在执行这些程序时进行的思考也是很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快速成长。
本来想写的简单易懂一些,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了解这些认定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功,最后还是花了很大篇幅去介绍这些认定。
现在看这篇文章似乎有些生涩难懂,但在后面介绍各个科目的审计时,也会反复出现这些名词,或许那个时候再回来看这篇文章,会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概念。
评论区
欢迎分享您的想法和见解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
发表评论